跑酷董事局> 正文

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 培育非遗传播品牌

时间: 2022-04-29 11:04:45 来源: 甘肃经济日报

1959年,传承千年的“陇东道情”终于被确认为新的戏曲剧种,定名为陇剧,并成立了甘肃省陇剧团,陇剧迎来发展高峰。2006年,陇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不久前发布的《甘肃省“十四五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》提出,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,培育非遗传播品牌。

近年来,大多数传统戏曲剧种生存艰难。如何在传承经典的同时求新求变,走进当下观众的审美圈,亟待破题。

五月即将到来,我省计划将原创陇剧《大禹治水》在省内开展巡演。作为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》出台后沿黄九省(区)首部反映黄河文化题材的舞台艺术作品,此剧五月的巡演备受观众期待。

去年10月,《大禹治水》在甘肃黄河剧院成功首演。其中第三场演出中,一批年轻演员勇挑大梁,赵丹就出演了积石山首领山戎的角色。

撩袍抖翎、腾挪闪转、掩面而泣、侧身摇晃,一招一式间尽显霸气狂傲,一段“佑吾积石免浩劫”,不仅道尽角色心怀百姓的大爱之情,又呈现了陇剧的风骨特色。

赵丹的表现让她的老师、第十六届戏剧“梅花奖”得主、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、国家一级演员雷通霞倍感欣慰,也让时间仿若回到60年前。

1958年初,甘肃省秦剧团在计划迎接国庆十周年的演出时,要老一辈艺术家谱写一部大戏。编剧们倡议用陇东道情演出,并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庆的一份独特献礼。1959年7月,《枫洛池》在舞台上亮相。8月中旬,作为国庆十周年庆典献礼剧目,晋京汇报演出。人们没想到这部来自西北甘肃的戏,竟然一炮走红。《枫洛池》的成功为陇剧留下了一颗“火种”。

“《枫洛池》的成功就如同打开了一扇窗户,今天,我看见了陇剧传承的希望。”雷通霞感慨万千。

一代经典,薪火相传。接过雷通霞扮演的各个角色,对于年轻的赵丹有着另一层意义。小时候因为父母的言传身教,赵丹对戏剧产生了兴趣。起初她只是当作一个爱好,没事哼唱两句,并不认为自己会深深喜欢上这门“老掉牙”的艺术,直到20前遇到恩师雷通霞。

一次重要演出前,雷通霞因排练脚部扭伤,却坚持要完成比较重的戏份。两米多的高台,十几斤重的服饰,转身、起跳、旋转,全场掌声雷鸣,赵丹分明看见老师额上渗出了汗珠。“戏比天大”四个字从此烙印在这个年轻人的心里。“陇剧的荣光来自前辈对艺术的坚守,于我,更应该如此。”赵丹说。

2006年,甘肃省陇剧院创排著名编剧曹锐的原创陇剧《官鹅情歌》。

在步法、服装乃至表演上“离经叛道”的尝试,让主演雷通霞受到业内一致赞许。创排之初,无论是舞台表演、道具服装,还是灯光舞美,雷通霞和全剧组都铆足劲儿,在很短的时间内使该剧获得了极大的成功。如今《官鹅情歌》已经演出百余场,获得“五个一工程”优秀戏剧作品奖,被誉为中国西部的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,这与雷通霞出彩的表演是分不开的。

“博采众长本就是陇剧的初始精神。在继承的基础上,从表演身法、戏曲服装、陇剧唱腔和道白上破题,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,融入自己多年对陇剧的内心感悟,塑造更丰满、更立体的人物形象,既能让观众听得懂,好理解,又能一饱眼福,一过戏瘾。”雷通霞鼓励像赵丹一样的年轻人在做好守正的基础要敢于“出格”。

如何让陇剧开新花,赵丹也有自己的小心思。她渴望有一天把传统戏剧与流行音乐创新融合,放在更广阔的平台上,让更多的人感受陇剧的魅力。

“利用新媒体,使优秀的演员形成个人影响力,让‘粉丝’为了看我们优秀的演员走进剧场,从心理上贴近陇剧、认识陇剧。”甘肃省陇剧院院长王存深知,要让观众主动走进剧场,就要不断尝试,敢于用新内容、新形式来传播陇剧。

根据《甘肃省“十四五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》,“十四五”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包含了“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”。“陇剧不能成为‘博物馆艺术’,只有活态传承,才能让光辉留存。”在王存看来,传统文化领域面临人才流失、经费紧张等问题,应进一步从国家政策上给予支持。

“守正才能创新,要让后辈有根可循,有据可依、有史可鉴。”自成为陇剧人以来,王存一直致力于陇剧优秀剧目的传承、保护工作。“甘肃陇剧作为小剧种,没有被时代的大潮淹没,源于文艺工作者对艺术的热爱和坚持,文艺工作者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尊重和认可,我们要用传承和创新践行使命担当,助力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。”

(记者 张栎)

关键词: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传播品牌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

责任编辑:QL0009

为你推荐

关于我们| 联系我们| 投稿合作| 法律声明| 广告投放

版权所有 © 2020 跑酷财经网

所载文章、数据仅供参考,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。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!

联系我们:315 541 185@qq.com